奧地利的兵役制度
寫於1999年
蔡詩恩
目前為奧地利現役民兵
維也納野戰步兵團第五營重裝特戰連狙擊手,反裝甲導彈排班長
(PAL-Zg/sKp/JgB5/JgR Wien)
一直到九零年代後期,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是實行徵兵制度.一般人可能想像不到,在歐洲服兵役是有危險性的.由於大多數的西歐國家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會員國,故各國有義務要派兵參與北約的軍事任務.在九零年代之前,也就是冷戰的時代,雖然美蘇軍事對峙,但並沒有實際的軍事衝突,各國役男也沒有實際參與作戰的機會.反倒是冷戰結束後,在幾次巴爾幹半島的戰事中,北約積極介入參與和平任務,多國的役男在執勤交火時陣亡,使得大多數西歐國家逐漸改採募兵而廢兵役制.他們的思考是,國家不能強迫國民在國外冒生命危險,只有自願的人才能執行這樣的任務.因此,英國及法國各成立了聯業軍隊,但他們同時維持了徵兵,也就是兩制共存.荷蘭在三年前廢除了兵役制,目前是專業軍隊.可惜自願從軍的人太少,所以實際兵力只有計劃中的六七成.可以說是改制失敗.德國及奧地利年來也有同樣的計劃,但在政府財力無法供養一支人數足夠的專業部隊的情況之下,兩國暫時還是維持著傳統的徵兵制.
回歸正題,奧地利男性國民有服役的義務,可選擇一年的社會役或是八個月的兵役.奧國是歐洲軍費支出比例最低的國家,佔國民生產毛額只有百分之零點八.歐洲各國平均國防預算佔百分之五,美國佔百分之十二.可想而知奧地利的國防經費是不夠用的.因此為了維持一定的戰力,兵役在實際的運作上就做出了這樣的折衷:只對約十分之一的役男實施作戰訓練,其餘的九成分配非作戰勤務,如經理,後勤,運輸等.簡單地說就是把九個兵的預算拿去訓練一個作戰兵.
在制度上,兵役分三個階段:常備役 (Präsenzstand),民兵役 (Milizstand),後備役 (Reservestand).但只有那倒足了霉的十分之一的作戰兵員是經歷這三個階段,其他人都是一次服滿八個月的常備役之後就退伍,與戰爭無緣.退伍時連個動員編號都沒有.至於誰服作戰役,那就看軍方的需要分發,沒有抽簽,完全沒有公平性,視個人運氣了.
先說一般人八月一次服完的情況:制度上就算服非作戰役,每個兵也要接受基礎訓練 (Grundausbildung),一般來說三至四週.但實際上不是每個人都受基礎訓練,許多人發了槍到靶場歸零後,直到八個月後退伍都沒有再踫那把世界著名的奧地利AUG步槍.關於這把步槍 (奧軍編號StG-77)以後有空再為各位介紹.在八個月的役期中,基本上役男可以每日回家,禮拜一至五早上七點半到下午四點半上班,週六日放假.在軍營中大多數人也沒什麼事做,訓練更是談不上,操就更不可能了.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對奧國阿兵哥有著“戰力=零”的刻板印像.實際上這十分之九的阿兵哥也真的是沒有戰力.沒訓練哪來的作戰技能?
接下來看看那倒霉的十分之一在做什麼.首先是長達兩個月的基礎單兵訓練,接下來是三至四個月的專業武器訓練.六個月的訓練結束後暫時離開軍隊的日子也差不多到了.到這裡的這段役期就是常備役,接下來各兵員回家重拾本業,成為現役民兵.民兵有個特色,就是單兵裝備帶回家,武器放在所屬的軍械庫.民兵役服到何時是看餘下的六十天役期要拖多久才完.一般每隔兩三年民兵就會被召回參加作戰訓練或演習幾天.一般人到三十幾歲時剩下的天數就會服完,這時就把裝備繳回,成為後備軍人.
各位一定看出來了,奧國的戰力不在常備軍.依照這個構想,奧地利的國防事實上是由具作戰能力民兵來擔任.這個制度最大的好處是,政府不用花錢就可維持一支平時不存在但叫了就變出來的作戰部隊.中立國瑞士也是實行類似的制度,而瑞士的四十萬民兵軍力連希特勒都不敢去踫.奧地利民兵最大的問題是人員太少.瑞士是所有役男都服作戰役成為民兵,而且槍械彈藥都放在各兵的家中,一但召集,軍服一穿,槍一拿,到了預定集合地,就是一支可以立刻投入戰場的勁旅.故瑞士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在一夜之間變出四十萬大軍的國家.奧地利限於經費,只有約十分之一役男成為民兵,人員當然不足.雖然裝備也發配在家,但集合後還要發武器彈藥,總是要花上幾個小時才能投入作戰,比瑞士慢了半拍.
關於作戰兵員的訓練情形,日後筆者將會以親身體驗與各位分享.希望這篇介紹能令各位對奧國的軍事多一些瞭解,去除一些成見.